“中国发展航母?有什么用!”2017年,一位海军少将面对镜头时嚎啕大哭,义愤填膺
“中国发展航母?有什么用!”2017年,一位海军少将面对镜头时嚎啕大哭,义愤填膺地表示:“南海49个岛屿,就毁在这群公知手上!”航空母舰作为现代海军的重要力量,承载着国家的海洋战略与军事威慑,是衡量一个国家海军实力的重要标志。无论是在历史长河中,还是在现代战争的舞台上,航空母舰都以其庞大的体积、复杂的结构和强大的作战能力,一直屹立在世界海军的最前沿。而中国的“辽宁舰”作为第一艘自主建造的航空母舰,标志着中国海军迈向海洋强国的坚实步伐。2012年9月25日,“辽宁舰”正式交付中国海军。这艘航母的服役,标志着中国海军在技术、装备和战略布局上的巨大进步。它的加入,使中国海军在南海、东海等战略要地的控制力大大增强,为国家的海洋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。从2013年开始,它便开始了常态化的训练任务。南海一直是中国海军的重要训练和作战区域,而“辽宁舰”作为一艘航母,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实战化演练,对于提升海军整体作战水平,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。随后,随着航母技术不断成熟,辽宁舰于2016年成功突破所谓“第一岛链”,进入西太平洋进行远海训练。那时,世界各国开始更加关注中国海军的进展,尤其是航空母舰的作战能力,逐渐成为全球海洋战略中不可忽视的一环。在2016年之后,辽宁舰的每一次训练、每一次远航,都在全世界的瞩目下进行。他是中国海军的一张“名片”,更是中国逐步崛起为全球海洋强国的象征。通过不断进行远海训练,辽宁舰提升了自身的作战能力,也为中国海军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。在2022年,辽宁舰首次在西太平洋地区进行实战化演练,展示了中国海军在复杂海域中进行高效作战的能力。辽宁舰的成功,背后是技术层面的突破,更是对海军官兵精神面貌的锤炼。每一位在辽宁舰上的官兵,都承担着极为艰巨的任务。对于辽宁舰的每一次出海,无论是平凡的日常训练,还是高强度的战备演练,所有舰员都不遗余力地付出,以确保航母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处于最佳状态。正是这种“不舍昼夜、只争朝夕”的精神,使得辽宁舰能够不断突破自我,成为中国海军的核心力量之一。回到2017年的一天,张召忠将军站在"辽宁号"航母甲板上,他目送着这艘中国首艘航母驶向茫茫大海,多年的梦想终于照进现实,中国终于也有了自己的航母。这一刻,他为祖国的航母事业感到无比自豪。回想起过去为发展中国航母呕心沥血的岁月,张将军百感交集。他曾奔走呼号,希望国家能重视海军建设尤其是航母发展。但现实是残酷的,他的提议常常石沉大海,甚至还受到一些人的质疑和反对。张将军记得曾与一位反对派人士的一段对话。那人说:"中国发展航母,这不是缘木求鱼吗?投入巨大,收益却难以预料。我们应该专注经济建设,而不是搞军事扩张。"面对这样的观点,张将军据理力争:"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,既需要经济支撑,也离不开军事保障。没有强大的国防,何以守卫国家利益、人民安全?发展航母,是维护海洋权益的需要,是民族复兴的需要啊!"然而,这样的争论最终并未说服反对者。张将军感到万分沮丧,但他没有放弃。他知道,中国需要航母,需要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。时间倒回2017年,彼时"中国发展航母有什么用"的质疑甚嚣尘上,社会上议论纷纷。有人认为航母投入太大、用处不大,主张专注发展经济。这一切,都源于当时中国海军力量薄弱的现实。作为一名资深海军军官,张召忠将军的军旅生涯见证了中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。他亲历了中国由陆向海的战略转型,却也深知转型之路困难重重。由于海上力量不足,中国在南海频频遭受损失,多个主权争议岛礁相继失守。2016年,张将军曾登上南沙某岛礁视察。站在岛上,他心中充满了悲伤和愤慨。曾经的美景如今满目疮痍,国土沦丧的痛楚令他难以释怀。他暗下决心,必须尽一切努力加强我们的海上力量。为了实现航母梦,张将军开始四处奔走呼吁。然而,现实并不如人意。一些"公知"对他冷嘲热讽,认为发展航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。张将军的提议屡屡碰壁,许多场合他的演讲被迫取消。种种阻力,令这位将军倍感挫折。在给家人的一封信中,张写下了自己的感受。他表示赤诚为国为民的情怀。"为了祖国和人民,我愿意付出一切。我坚信,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,就难以捍卫国家利益。发展航母,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。"字里行间,透露出他的满腔热忱。在一次公开演讲中,面对众多"公知"的质疑,张召忠将军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愤懑。他当众落泪,声泪俱下地控诉:"南海49个岛屿,就毁在这群公知手上!"这次演讲犹如一声春雷,唤醒了国人对海防的重视。